何谓异类(outlier)
- 离开主体或者相关本体的东西
- 一个在价值上能与其它样本显著区分的观察值 在本书中更像指的是在人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。
什么造就了异类
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。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,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。哪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,其实不然。事实上,他们一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,或是非凡的机缘,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,这是的他们学的快,干的多,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。 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。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,以及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,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,就已经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。
马太效应
- 定义
“凡是有的,还要加给他,叫他有余;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,也要夺过来” ——《新约 马太福音》
-
效应 优势积累,强者越强,弱者越弱。
- 案例 进入加拿大冰球联盟职业队的机会看似公平,依靠个人意愿和能力优势,完全靠自己的实力争取。但当仔细观察队伍的花名册的时候,会发现绝大多数秋晚的生日集中在1月 、2月、3月。 原因很简单,加拿大冰球队按照年龄分组的分界线是1月1日,也就是说当他们在9到10岁的年龄入组时,1月份出生的选手比12月份出生的选手有接近1年的年龄优势,在生理成熟度上表现出巨大差异。入组的孩子会有更好的教练,更出色的队友,优势不断累积就形成了以上现象。 部分制度过早的将一部分人划入了失败者行列。成功并非只是个人作为的结果,和我们生产的环境以及所处的社会机制存在巨大关联。
10000小时法则
-
定义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。 注意这里的锤炼不是重复劳动,而是刻意训练,不是玩也不是工作。
-
效应 通过不断的刻意训练,补完自己在这个领域内的知识点,从而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。
-
案例
- Sun 公司创始人 比尔 乔伊
- 莫扎特 虽然6岁就开始作曲 但直到其21岁才写出第九号钢琴协奏曲
- 甲壳虫阅读在汉堡超量的演出。
- 比尔盖茨在西雅图湖滨高中,C-Cubed,华盛顿大学的编程生活。
时势造英雄
最终是他们如此出色的不仅是他们非凡的才能,更是他们非凡的机遇。适逢其会。
- 案例
- 1860-1880 铁路和金融业 工业大兴起
- 1970-20xx 互联网兴起
天才之忧
特曼人的失败
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易斯 特曼,有计划的寻找出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,并进行人生跟踪。他认为,正式那些高智商的人领到了从科学到艺术,从政治到教育,再到社会福利的全面进步。最终并非所有人都获得了成功。 获取成功和沦为凡尘的两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背景。(家庭对他们的培养方式。)
智商的门槛效应
一般来说,一个人的IQ得分越高,受教育程度越高,则工资也越高(寿命也更长)。但智商和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,一旦某人的智商超过120分,此时更高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为更多的现实优势。就如同诺贝尔奖并非都被最顶级的学校所承包一样。
天才的不同境遇
克里斯托弗 兰根, 一位智商高达195的天才 最高成就居然是参加以一敌百的真人秀答题节目。他中学毕业后,由于缺乏辅导去了格格不入的大学,家人连奖学金申请表的内容都搞不清楚,只能以F的成绩提前离开学校,去建筑工地和森林消防队工作。后来又进入大学,但是没有仍然没有得到老师的帮助,无法实现它成为大学教授的梦想。 而同样作为天才的罗伯特 奥本海默,在剑桥读博期间,脾气暴躁到从实验室偷来化学药剂准备毒死他的导师,被举报。最后接受缓刑加心理治疗,仍然成功毕业,最终成为了原子弹计划的负责人。
实践智力
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,该在什么时候说,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。
协同培养 vs 自然成长
协同培养 | 自然培养 | |
---|---|---|
倾向 | 发掘孩子的天分,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| 只负责养大,放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|
结果 | 提升孩子协作,表达的能力,养成孩子的“权利”意识: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自己的要求,参与制度互动。在各种场景中更自如,更愿意分享信息,并赢得其他人关注。 | 更受规矩,更少抱怨,独立。但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不知道如何为达到良好的愿望制定计划。 |
成功不是随机事件
为了把握机遇,你必须拥有任劳任怨的美德,以及熟练的专门技能。
结论
成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,而是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影响
- 个人努力
- 环境因素
- 家庭阶级
- 背景文化
- 所处时代
几个在成功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
- 马太效应 起点
- 刻意练习 个人努力
- 实践智力 家庭培养
- 文化传承 大环境
才智 + 社会 + 环境 + 机遇 + 勤奋 = 成功 -李开复
我们个人只能做好准备,然后靠近风口,等风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