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论
两种思维模式
从潜意识或者信念的角度来说,
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固定的
有些东西你生来没有,以后也不会有
而成长型思维则认为能力可以在实践中成长。
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不是。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?不是。人的正确思想,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,只能从生产斗争、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。
两种类型的人追求的价值是不一致的。
固定型人格追求的是安全感,做一件事情最在乎的是结果,是他人的评价。
而成长型人格追求的是自我发展,更在乎过程,在乎体验。
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内,既有固定型人格,也有成长型人格。
成因分析
而这些人格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父母,教师的思维模式的影响。
这些思维实在实际行为中体现出来的。
-
赞美
赞美真实的努力和成就,而不是个性特质。
-
批评
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
-
树立理想
不强加自己的理想,留给孩子成长空间,培养完整人格
-
过程
把自己看成一个未完成品,所以可以实现更高的标准
如何改变
信念上:
- 避免过度解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
- 注重信息在学习和建设性行为的方面能带来什么
行为上:
- 考虑好目标
- 制定清晰具体的成长型导向的计划
- 将失败视为信息收集
几个错误的观念:
-
特权意识
放弃自己高人一等的想法
-
否认现实
完全坦率地对待自己是人所能做的最有益的努力 —弗洛伊德
-
改变依赖意志力
意志力也需要帮助。意志力不是你要么有要么没有的一样东西。
-
非好即坏 非强即弱
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而不是好的自己与坏的自己的异常战斗。
-
终身成长是终点
死亡才是终点
实践
第一步: 接受
我承认自己存在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。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固定型和成长型的混合物,这没什么可羞愧的。
我接受自己的一部分固定型思维,比如生活观念,但在个人发展上,我不接受它高频率的出现的事实,也不接受它带来的危害。
第二步: 观察
对失败的害怕,对别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激发了我的固定型思维。
最近一次激发了我固定型思维的事情是面试失败,它对我窃窃私语,谈论着我虚假的努力,叹息着我的未来,甚至否定我的人格。于是我开始逃避,不去制定下一步计划。
第三步: 命名
我把我的固定型人格命名为”怯懦”。遇到好事就狂喜,遇到困难就逃避。
第四步: 教育
我要告诉”怯懦”,虽然在他的保护下我会感到安全,但是只是片刻的安全,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,不集中一段时间去战胜困难,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割地赔款,这个才是更应该害怕的。
不如来害怕计划制定的不合理,执行的不到位。
参考书籍
《终身成长》 卡罗尔·德韦克